董明珠雷军宿命之争:5年玩笑赌约结束 IOT对决开启【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28期】

各位小伙伴下午好,今天是2018年12月12日,这里是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28期。

本期重点关注:董明珠雷军宿命之争:5年玩笑赌约结束 IOT对决开启

【快报内容】

1.董明珠雷军宿命之争:5年玩笑赌约结束 IOT对决开启

 董明珠与雷军的 5 年赌约今日到期。一周前,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明珠宣告格力 2018 年营业额超过 2000 亿元,留给小米(1810.HK)第四季度 700 亿元的追赶空间时,这场世纪之约的胜负似乎已见分晓。

  5 年前的今天,2013 年 12 月 12 日,第 14 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作为年度人物的雷军与董明珠,针对小米与格力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做出赌约:雷军提出 5 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如果超过格力,董明珠输给他 1 元钱。

  不甘示弱的董明珠瞬间将筹码从 1 元骤增至 10 亿,将这场赌局从小米与格力的较量上升为一场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较量:前者轻资产、重服务;后者重资产、重渠道。

  虽然董明珠在 12 月 2 日对腾讯《潜望》表示“与雷军的赌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两者不具备可比性”。但在外界看来,两者之间谁更胜一筹?

  结果显示,最早仅在线上销售的小米,更加重视线下渠道建设与供应链体系;曾遭遇增长瓶颈的格力,也在多元化的道路上探索不断。回望小米与格力的 5 年历程不难看出,商业世界中,不存在永恒的模式,只存在适应时代的模式,五年前那场赌局早已被时间重构。

  小米变重:开始重视线下店与代言

  视线拉回到 2013 年那场赌约现场,之所以雷军主动挑起赌局,是因为他对刚刚成立 3 年的小米模式满怀信心。所谓小米模式,用雷军创业伊始不断对外宣扬的说法是,不建工厂,不做线下渠道,不投放广告,而是以轻资产、互联网销售和高性价比的方式快速打造单品爆款。

  相比已有 23 年历史的格力来说,一组数据对比也许更能说明小米当时的优势。就在前一年,小米的工厂数量为0,格力为9;小米的制造工人数量为0,格力为 70000+;小米的专卖店数量为0,格力为 30000+。注意,小米的以上相关参数皆为0。小米的营收为 300 亿元,格力为 1001 亿元。

  每一枚硬币都有它的正反面。这种模式助力小米高速狂奔至 2015 年,所有曾经被雷军引以为傲的优势,开始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掣肘:

  没有工厂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现实是由于没有自己的工厂,对供应链掌控乏力导致很容易出现供货不及时或断货现象;

  线上渠道省去渠道差价与零售店成本,消费者可以用最实惠的价格购买手机,现实是消费者开始更注重产品本身与消费体验;

  不做传统广告只在新媒体渠道进行营销推广,将用户的口碑传播视为最好的广告,现实是这种方式很难触达三四线城市的目标用户,而他们是更具潜力的最广大消费群体。

  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继续快速奔跑,小米在 2016 年逐渐开始向相反方向发展。

  2016 年 5 月份开始,雷军接替小米联合创始人、供应链负责人周光平,直接管理手机产品研发与供应链业务,并曾多次亲赴韩国拜访三星电子高层;

  同时,小米还推出了“小米之家”,也曾尝试“小米小店”。前者为小米设立的直营线下店;后者为“米粉”发展培养而成的线下加盟合作伙伴。截至 2018 年第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开设了 331 家小米之家,全球线下分销商总计 1593 家。

  除此之外,小米也开始选择传统广告模式进行营销推广。最早为大家所知的,便是 2016 年 7 月请来吴秀波、刘诗诗、刘昊然中青少三代为红米手机代言,并在多地公交站台、楼宇电梯进行投放。

  也就是在这一年,自成立以来小米手机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相比 2015 年的 6654.6 万部,2016 年的销量仅为 5541.9 万部。这些改变在一年后见效——2017 年,小米手机销量暴增至 9141 万部,营业收入达 805.64 亿元。

  2018 年 7 月 9 日,小米迎来了成立 8 年中的最高光时刻——正式挂牌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为 3759 亿港元(约为 479 亿美元)。“经过内部的补课,包括国际化的扩张、新零售的扩张,经过两年的夯实基础,小米走出了低谷,重新开始迎来新一波的成长。”IPO 新闻发布会现场雷军如此表示。

  小米在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分别为 344 亿元、452 亿元与 508 亿元,前三季度的营收合计 1304 亿元。根据小米的最新公告,截至 2018 年 10 月 26 日,小米手机的销量已超过 1 亿部。

  格力变快:2015 低谷后反弹

  董明珠 2012 年 5 月正式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那一年,格力的营收首次迈上千亿元级别。也就是在那一年,董明珠提出未来 5 年格力电器的年均销售收入增长 200 亿元,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格力”。

  面对当年空调营业收入占到产品营业收入的 97% 以上的产品格局,董明珠已经意识到:一方面,新的增长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多元化可以降低单一产品因某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落实到具体的发展战略上,格力在当年提出了“专业化中的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即:“加强产业纵深一体化,寻求横向发展相关(制冷暖通设备)多元化”。

  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最初三年(2012-2014 年),格力的确按规划的设想以每年 200 亿元的营收增长。但转型付出的代价在 2015 年的业绩中显现——格力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受家电行业整体增速下滑的大环境影响,2015 年格力的营收为 1005.64 亿元,较上年下降 28.17%;净利润为 125.32 亿元,较上年下降 11.46%。

  当年,在新能源与核电用制冷设备方面,格力向市场推出大型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和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这是格力在新能源利用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2016 年,被称为格力的转型元年。巩固现有空调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加速在智能装备、模具等领域的产业转型。2016 年 3 月格力提出重组“珠海银隆”。半年后方案出台,格力拟作价 130 亿元收购珠海银隆,其中包括定向增发 100 亿元进行配套融资。但 10 月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不同意具体收购方案而未成行。随后,董明珠以个人身份于 2016 年 12 月入股珠海银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此期间,格力不断向智能装备、智能家居、新能源产业延伸。到 2017 年,多元化战略也在营收结构中得益体现,空调在格力 2017 年的营收占比降至 83.22%,其他生活电器、智能装备、其他主营和其他业务的总体占比为 16.78%。这一年,格力再次驶入快车道。

  在此期间,董明珠斥资 500 亿元投入到芯片制造当中,并争取使得格力空调在 2019 年全部使用格力自己的芯片。格力于 2018 年 4 月出资 10 亿成立了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2018 年 11 月出资 30 亿元参与半导体巨头安世集团的并购。

  生态之争:纷纷下注物联网

  虽然格力与小米两种模式完全不同,但如今看,在智能家居这一面对普通消费者的领域,两者似乎不谋而合。

  格力在 2015 年开始正式进军手机领域,格力手机二代于 2016 年实现量产。“格力做手机,是要做智能家居生态闭环,”董明珠对腾讯《潜望》表示,用户通过手机操作,可以远程控制家中的空调、冰箱、电饭煲等。

  格力在 2016 年在智能交互、智能连接、智能云平台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将格力的产品接入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无线模块、“格力+”APP、云平台开放接口供第三方厂家接入,形成了格力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根据格力官方介绍,目前在多款空调、除湿机、电饭煲、空气净化器、净水机、智能油烟机、消毒柜插件、洗衣机等、产品上实现了无线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格力+”APP 对所有产品进行智能化控制。

  小米以手机起家,发展过程中逐渐推出路由器、小米盒子、小米电视、智能音箱与笔记本电脑等。后期在铺设线下渠道小米之家时,小米投资孵化的几十家生态链企业的产品参与到小米之家的线下销售中,一定程度上,这不仅丰富了小米的产品体系、提高客户进店率;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小米之家的租金与人力成本。

  “为促进硬件产品与米家 APP 及 IoT 平台的整合,我们为生态链企业提供可无缝并入彼此设备的硬件与软件模组。”小米称,合作伙伴无需投资大量资源开发复杂的综合软件,可以通过小米预先设定好的模组,只需编制通讯协议即可。根据官方介绍,小米 IoT 开发者平台自 2017 年 11 月推出以来,截至 2018 年第一季度,已接入 580 多个开发者。

  根据小米招股说明书介绍,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合作研发的产品包括手机周边、智能设备及生活消费产品等三类。手机周边如,移动电源、耳机;智能硬件如,空气净化器、小米手环、扫地机器人、滑板车/平衡车、净水器、电磁加热电饭煲、智能摄像头、激光投影电视;生活消费品如旅行箱等。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本身。5 年来,格力与小米都在引以为豪的主业外跑马圈地,拓展自己的领地:在智能家电领域,格力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产品从空调到电饭煲、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小米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产品覆盖手机、电视、音箱等近 20 种。

  董明珠与雷军赌约的现场见证人——阿里巴巴马云当时如此评价,“小米这两年的进步非常了不起,像我们这样的新经济企业,成长快是必须的,但做得久才是最艰难的。”他说,最艰难的是如何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5 年后的今天,董明珠与雷军是否还有勇气,为格力与小米的未来 5 年再次堵上一个 10 亿?

2.WiFi卫星不靠谱 但“星战”已经打响

        前段时间,有则新闻刷了屏——国内首枚民营 WiFi 卫星正式亮相。

  这家准备发卫星的公司是上海连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连尚网络)。据连尚网络介绍,这一卫星计划“连尚蜂群星座系统”由该公司卫星团队自主研发,目标是在 2026 年为全球提供免费卫星网络。

  据连尚网络提供的资料,这一“星座系统”由 272 颗分布于低轨道的卫星和数据处理应用中心组成。星座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 72 颗骨干星,距离地面 1000 公里;内层是 200 颗节点星,距离地面 600 公里。

  叫好者众,但质疑声也有。通信专家、飞象网首席执行官项立刚就说,手机和卫星连接,那得需要多大的功率?

  那么,到底用手机连卫星 WiFi 是否可行呢?

  手机不可能直连卫星 WiFi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猎鹰 9 号火箭已成功地带着两枚微型卫星升空,它们是 SpaceX 研发的全球宽带测试卫星,也是雄心勃勃的“星链计划”的探路卫星。

  该公司创始人马斯克的愿望是——让 WiFi 无处不在。卫星发射后,他便“皮”了一下,对公众说:等这两颗卫星来到美国上方时,你们记得拿手机连一下卫星 WiFi。

  现在,你在网上还能看到这样的帖子:“美国那边有人连上了马斯克的卫星 WiFi,大家试一下。”

  实际上,这只是马斯克开的一个玩笑。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郭正标说,从技术上来讲,让地面的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直接连上所谓的卫星 WiFi 网络,是不可能的。“WiFi 卫星本身是个伪概念,我也不赞成媒体宣传时总提 WiFi 卫星。”郭正标说。

  WiFi 的有效传输距离通常只有几十米,但是星地距离动辄成百上千公里,信道环境完全不一样。“WiFi 就不是针对这种空间环境设计的,星地间也不可能用 WiFi 这套协议来通讯。”郭正标介绍,WiFi 是适用短距离、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室内高速无线通信,星地长距离通信必然带来时延,低轨卫星高速运动还会带来多普勒平移等问题,这些是现有 WiFi 技术无法解决的。

  而且,要想实现通信,就要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就算卫星具有大功率的下行广播,可是手机的上行功率可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在村口拿着大喇叭广播让村民都能听到,不难;但要每个村民都和村口大喇叭进行一对一对话,那得多大的嗓门。

  郭正标表示,在民用通信服务中,但凡无线电频谱在空间里使用就必须向国际电信联盟申报,得到许可才能开展对地通讯服务。WiFi 从设计指标上就是在区域内工作,所以国际上会有免授权频段,必须在 2.4GHz 和 5GHz 频段内工作,否则可能对其他通讯设备形成干扰。

  此外,卫星通常使用的频段和 WiFi 频段并不一致,使用的通信标准也完全不同;“语言”不同就无法沟通,在地面终端还需要调制解调器作为“翻译”。

  卫星互联网是未来趋势

  虽然 WiFi 卫星的说法不靠谱,但郭正标认为,非地面网络提供通信服务将是未来的趋势。

  想从空中网络中“淘金”的企业并不少。在国外,SpaceX 最为出名,他们提出了“星链”计划;脸书公司(Facebook)则先是想做无人机互联网项目,后来又转向了高空互联网传输系统。

  在国内,国家队也纷纷入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启动了“虹云工程”,计划发射 156 颗小卫星,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要建的是鸿雁星座,这是一个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

  制定 5G 标准的 3GPP 在定义 5G 业务需求时也明确提出:5G 应能支持各种 3GPP 和非 3GPP 接入(包括卫星接入); 5G 应支持属于同一运营商或达成一致的不同运营商的陆地 5G 接入和卫星接入。

  “5G 卫星有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背后是整个移动通信产业在推动。”相比而言,郭正标更为看好 5G 卫星,也认为它更符合实际情况。他希望能基于共同的标准,利用 5G 空口技术,实现频率共享共用。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就正在研究针对基于卫星等非地面网络设计新的空口接入方案。“我们认为随着 5G 网络软件定义技术的使用,能实现更加扁平化的控制,可根据空间信道环境自适应卫星接入方案。主流的电信运营商、通信制造厂都会用这套协议标准生产通信设备。”郭正标说,那个时候,“城市里面信号好,就用地面基站的信号,飞机上、海船上、偏远地区就直接接入低轨卫星网络。”

  对此,连尚网络卫星团队首席科学家安洋也表示,未来的通信模式一定是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会是地面通信的补充。

  距离地球 1000 公里的商业战

  从连尚网络的举动也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正在涌入卫星互联网领域。想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资金、技术和资源,缺一不可。

  安洋就表示,整个星座计划的费用预计在 30 亿元左右,其中包括 20 多亿元的卫星成本和数亿元的地面运维系统、卫星测控和运控站成本。

  作为一家有着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连尚网络选择了“免费”这一商业模式,也就是免费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安洋说,通常来说,卫星行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7 到1∶14,卫星上网费用在收益中所占比例本来就不高,更广阔的天地在大数据处理、分析和产业应用方面。

  卫星通信公司云端领航董事长管航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些民营资本选择让用户“免费”上网,也可能是无奈之举——因为,无论是开展卫星通信业务还是地面因特网服务,都必须获得工信部颁发的许可证。据他所知,目前同时拥有“天上”和“地上”两张牌照的公司,不超过 5 家。“没有牌照,你就不能开展收费业务。”他认为,大多数企业布局卫星互联网后,应该还是会和中国电信这样拥有牌照的运营商合作开展业务。

  对于卫星通信的市场前景,管航相当看好。他认为,光是通信服务收费这一块,就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如果我们的产品永远比三大运营商的月平均售价便宜一半,信号覆盖范围永远比他们多 80%,你用不用?”管航认为,等到通信总容量达到 100Gbps 的高通量卫星上天时,这一愿景就能实现。

  愿望都很美好,但卫星组网其实是个高技术活。管航说,很多公司都在计划发射卫星,有的计划发射的数量还不少。但一颗卫星能服务多少用户,取决于卫星的宽带容量,也取决于公司的卫星组网技术。也就是说,同样是“放卫星”,最后的服务能力如何,可能千差万别。

  “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在太空时代占得市场先机。”管航强调。而连尚网络轮值总裁王小书直言,整个卫星通信市场非常大。“就现在来讲,我们倒认为整个行业的从业者是少了而不是多了。我们欢迎更多的企业一起来做,可以互利共赢,不一定要你死我活。”

3.为什么在谷歌上搜”白痴”就会出现特朗普的照片?

        新浪美股北京时间 12 月 12 日讯,在今天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被要求解释为什么谷歌搜索“白痴”的图片会出现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照片,以及这是否属于故意偏见。

  谷歌解释表示,因为大多数人在搜索“白痴”时,想要的是一张特朗普的照片。

  这个问题来自民主党众议员 Zoe Lofgren,她试图反驳谷歌在政治上操纵搜索结果的观点。

  “现在,如果你在图片下面发“白痴(idiot)”这个词,就会出现一张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照片。”她问“怎么会这样呢?”

  谷歌 CEO Pichai 对谷歌搜索是如何工作的给出了一个很长很全面的解释:

  任何时候你输入一个关键字,比如谷歌,我们已经在我们的索引中抓取并存储了几十亿个页面的副本。

  我们把关键词与他们的页面进行匹配,然后根据 200 多个信号对它们进行排名,这些信号包括相关性、新鲜度、流行度,以及其他人如何使用它。

  在此基础上,在任何给定的时间,我们尝试为该查询排序并找到最佳搜索结果。

  然后我们用外部评价者评价他们,他们用客观的准则评价。这就是我们如何确保这个过程有效的方法。

  “所以这不是一个坐在幕后的小人在想我们要给用户看什么?”洛夫格伦讽刺地问。

  “这是大规模的,我们不会手动干预任何特定的搜索结果,”皮查伊回答说。

  新闻媒体今年早些时候报道了特朗普的“白痴”搜索结果。

  如果你现在搜索这个词,事实上,你现在仍然能够看到特朗普的头像挂在网页上。

  这似乎是外部势力在谷歌的搜索结果中操纵的结果,这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策略,被称为“谷歌轰炸(Google bombing)”。

  特朗普并不是第一个被谷歌轰炸的总统:在本世纪头十年中期,搜索“悲惨失败”会返回关于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 )的搜索结果。它可以是一个政治化的(或只是有趣的)普通搜索引擎优化策略的扩展。

  在这种情况下,谷歌相信,大多数人在搜索“白痴”时,想要的是一张特朗普的照片,方法是通过向上投票或链接到文字和图片组合的帖子。

  洛夫格伦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共和党众议员拉马尔·史密斯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实际上很粗略的盘问。史密斯声称,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谷歌压制了保守的搜索结果。其中包括谷歌评论家罗伯特·爱泼斯坦(Robert Epstein)的一项实际研究项目。爱泼斯坦曾就谷歌的结果是否具有政治倾向性进行过一项有争议的研究。但他也多次引用保守网站 PJ Media 的一篇博客文章,作者明确表示这篇文章“不科学”。(这篇文章也曾让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 twitter 上发帖称,谷歌的搜索结果受到了“操纵”。)

  谷歌 CEO Pichai 的回答可能不会真正改变关于谷歌是否有偏见的争论,但它正式将互联网噱头列入了国会记录。

4.TCL高管层被指“贱卖”上市公司资产 变现或为华星光电输血!

        经历了前一天的大跌之后,上市公司 TCL 集团昨天终于止跌收了个红十字星,不过这丝毫没有减弱 TCL 集团股吧里的争议和反对声。在某知名股吧中,昨天甚至有人贴出了向证监会举报的截图,直指 TCL 高管层侵吞上市公司资产。

  这一切缘于 TCL 集团日前一口气发布的数十条公告,其核心内容是上市公司 TCL 集团将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多家公司以 47.6 亿元的价格打包卖给 TCL 集团董事长李东生等高管发起的一家新公司 TCL 控股。由于此次出售的资产涉及 TCL 旗下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众多人们熟悉的家电业务,还包括了收益颇丰的产业园业务,因此很多 TCL 集团的投资者明显感到不舍。

  TCL 家电业务被以 47.6 亿元贱卖

  除了感情因素,此桩交易之所以引发投资者的极大争议,主要在于很多投资者对于将知名度颇高且能为上市公司带来巨额现金流的 TCL 家电业务被作价 40 多亿元感到“被贱卖”了。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此次 TCL 集团将家电资产和产业园作价 47.6 亿元卖给 TCL 控股,其实还包含 TCL 集团代 TCL 控股支付的 8 亿元,也就是说 TCL 控股的实际出资为 39 亿元。数据显示,此次被转让的资产去年的营业收入占据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营收近 500 亿元。此次交易一旦通过,意味着从数字上看未来上市公司 TCL 集团的营收将减半。

  其实,TCL 集团一旦失去家电业务,其未来主营业务也将相应变更为电视面板等业务,以 TCL 旗下生产面板的华星光电为主体。华星光电是我国重要的面板制造基地,在前几年国际上面板行情好的时候曾为上市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不过随着近来市场行情不佳,华星光电的效益也在大幅萎缩。这也正是具有投资额巨大、回报周期漫长,且受到市场环境影响大等特点的面板行业的风险所在,其收益不像传统家电业务那样稳定。而这也是引发投资者担忧的重要原因。

  家电资产变现或为华星光电输血

  尽管很多声音直指这桩交易是一次巧妙的管理层收购,不过也有另一种行业观点认为,此举或许也是 TCL 为旗下面板业务的一次“大输血”,或许是主动加码投资,也或许是骑虎难下的追投。据了解,TCL 集团旗下的华星光电成立于 2009 年,投资总额已达到数百亿元,当时曾是深圳市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

  前几年全球面板行情好的时候,华星光电成为了 TCL 的印钞机,是赢利的主力。但是,近来面板行情急转直下,华星光电也出现了盈利倒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星光电的销售收入下滑 6.8%,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大跌近三成。但是,面板行业投资周期长,当前 TCL 对华星光电依然处于投入期,将继续投资大力布局,对于资金的需求不减。此次 TCL 集团将家电业务变现或许也是为华星光电继续输血的举措。从这个角度来看,47 亿元买走年销售额超过 500 亿元的资产,无论说是“捡便宜”还是”输血”其实都说得通。但这并无法缓解投资者对面板产业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于 TCL 集团的投资者来说,这确实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交易。

  收购方第一大股东由 TCL 高管团队掌握

  此桩交易的收购方所具有的敏感色彩其实也是加剧投资者争议的原因。北青报记者查询发现,此次收购 TCL 集团庞大资产的 TCL 控股,其实是一家今年 9 月 17 日刚刚成立的新公司,法定代表人正是 TCL 掌门人李东生。这家新公司迄今没有任何经营业务,但在本月上旬的短短几天内先后进行了两次增资,然后 TCL 集团就抛出了这份资产出售方案,自然让人们联想到 TCL 控股就是为了收购这些资产而生。

  在本月的两次增资中,TCL 控股的股本从 2 亿股增至 60 亿股,两次增资共认缴了 49 亿元。两次增资后,TCL 控股的股东分别为砺达天成、砺达致辉、钟伟坚、苏宁易购、磐茂(上海)、信润恒、惠州国资、启赋国隆,持股前三位的分别是砺达致辉(持股 30%)、苏宁易购(持股 25%)、磐茂(上海)(持股 16.66%)。

  北青报记者查询到,作为 TCL 控股第一大股东的砺达致辉其实也是一家成立于今年 11 月 23 日的新公司,目前尚未开始实际经营活动。而且工商资料显示,砺达致辉的第一大有限合伙人就是 TCL 集团掌门人李东生,其他有限合伙人杜娟、王成、廖骞也确认为 TCL 的高管人员。

  TCL 控股的另一重要股东砺达天成也是一家今年 8 月份刚成立的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也是李东生,目前也尚未开始实际经营活动。此外,TCL 控股最初的三名股东中唯一的自然人,则是目前的 TCL 集团总裁办主任钟伟坚。

  显然,TCL 控股与 TCL 集团高管层之间的密切关联不仅使得这桩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交易的敏感度。

  一名非执行董事对收购投了弃权票

  值得注意的是,在 TCL 集团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此次 TCL 集团重大资产出售方案的表决中,公司董事贺锦雷在 20 个议案中均投了弃权票。他的弃权理由为“其在董事会召开两天前才收到重组方案,且本次重组方案复杂,给予分析该重组方案时间较短,难以形成准确意见,因此选择弃权”。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贺锦雷目前是 TCL 集团的非执行董事,他曾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西南证券、中科院软件所,出任过北大青鸟集团首席运营官、北大资源学院院长。2011 年 12 月至今,他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裁。

  据了解,这桩交易的最终实施还需要经过股东大会的表决,或许只有到那时,投资者才能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

【今日学习必备】

【Linux面试真题】-配置Apache 1.3.19服务器需要修改的配置文件是什么?

A httpd.conf

B access.conf 

C srm.conf

D named.conf

正确选项为:_A

【Python面试真题】-Python是如何进行内存管理的?

        Python引用了一个内存池(memory pool)机制,即Pymalloc机制(malloc:n.分配内存),用于管理对小块内存的申请和释放
内存池(memory pool)的概念:
  当创建大量消耗小内存的对象时,频繁调用new/malloc会导致大量的内存碎片,致使效率降低。内存池的概念就是预先在内存中申请一定数量的,大小相等 的内存块留作备用,当有新的内存需求时,就先从内存池中分配内存给这个需求,不够了之后再申请新的内存。这样做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减少内存碎片,提升效率。
        内存池的实现方式有很多,性能和适用范围也不一样。 
Python中的内存管理机制——Pymalloc:
  Python中的内存管理机制都有两套实现,一套是针对小对象,就是大小小于256bits时,pymalloc会在内存池中申请内存空间;当大于256bits,则会直接执行new/malloc的行为来申请内存空间。
  关于释放内存方面,当一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变为0时,Python就会调用它的析构函数。在析构时,也采用了内存池机制,从内存池来的内存会被归还到内存池中,以避免频繁地释放动作。

>【就业喜讯】

【学员喜讯-742期】运维学员学习Linux后成功收获29K/月14.6薪!

董明珠雷军宿命之争:5年玩笑赌约结束 IOT对决开启【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28期】

[今日直播]

1、杨博士——年薪30W的爬虫工程师必备特技-网络编程及Web爬取实战(15:00-16:00)

2、Leo——运维自动化体系建设(20:00-21:00) 

【近期开班】
Linux面授班:2019年3月4日(北京)
Linux网络班:2019年1月19日(网络)
Python面授班:2018年12月24日(北京)
Python网络班:2018年12月29日(网络)

相关新闻

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好评如潮的Linux云计算运维、SRE、Devops、网络安全、云原生、Go、Python开发专业人才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