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毛利率高达60%背后:同行吃惊 高校叫苦【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61期】

各位小伙伴下午好,今天是2019年2月18日,这里是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61期。

本期重点关注: 知网毛利率高达60%背后:同行吃惊 高校叫苦

【快报内容】

1、 知网毛利率高达60%背后:同行吃惊 高校叫苦

近日,“演员翟天临不知知网”事件愈演愈烈。作为该事件的最大“配角”,“知网到底是什么?”掀起了一轮热议,而知网拥有 60% 的毛利率也被众人所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多方采访,发现知网拥有 60% 毛利率的背后,其凭借庞大的用户资源获得强势议价能力,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价格涨幅,这也令不少高校有些无奈。

  每年都在涨价

  “我们采购知网数据库已经有 20 年左右的时间。”某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编目部王老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知网每年的价格都会涨,“不过现在还没开学,以前的数据我不好查,今年我们的采购价已经达到了 63 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该高校所在省市的政府采购网上查阅了相应的招标结果公示,根据双方合同,知网运营主体同方知网为该高校提供 CNKI 系列数据库,内容包括安装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报纸、会议论文等库所购买专辑的镜像数据,总库并发数为 240,服务期限为 2019 年全年,最终合同金额为 62.95 万元。

  据王老师介绍,知网的采购很复杂,有多种采购方案,会根据购买的并发用户数(取决于该院校学生同时在线下载论文人数的需求量)、所选学科范围、地域差异和院校级别差异而做出不用组合的定价。但是在选取相同服务的情况下,以该高校为例,每年有8% 的涨幅。

  若将我国三大文献数据库平台——知网、维普、万方的定价模式作比较,王老师表示,其差异在于万方和维普每年的价格是固定的,而知网会在第一年的基数上每年有一个固定涨幅。

  “虽然数据库有涨幅并不罕见,外文数据库几乎都有,但知网算是中文数据库中为数不多(每年涨价)的,而且去年知网还将独家资源期刊从 CNKI 系列数据库挖出来形成新的增值服务。”王老师说。

  知网凭什么年年喊涨?现实是高校图书馆离不开知网,知网用户群体和使用量也确实庞大,这便让其有了与外文数据库一样的底气。

  王老师表示,高校在这一市场上处于弱势,因为离开了这个库很多科研项目就无法进行,一旦学校宣布停用,根本无法顶住学生需要大量使用文献数据库的压力。

  王老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包库购买下来需要几十万,但是以全年统计的阅读量来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单篇的点击量或者下载量平均只摊到几分钱。“单篇的成本确实是很低,所以也反过来说明学生的使用量很大,学校无法拿师生的需求去做博弈,所以不得不有这个支出。”

  当然,也曾有北京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在 2016 年做出过停用知网的举动,只可惜结局都是以恢复使用而告终。在王老师看来,单个院校停用对知网来说并不是太受影响。

  60% 毛利率让同行吃惊

  在高校有限的预算中,不少学校对涨价颇有意见。王老师表示,一旦知网的报价超出了学校的预算,学校的应对只能有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压缩选项精简到保留必读门类节省开支,第二是转而选择高校间的论文共享平台,因而无法做到即时性,用户体验差。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知网的确是目前期刊内容覆盖最为全面的平台。据公告数据,知网签下期刊 8000 余种,独家和唯一授权期刊达到 2300 余种,实现核心期刊独家占有率 90% 以上,比起其他数据平台几百种期刊的数据量,知网在资源上具有绝对的优势。

  王仲(化名)在文献数据库行业的销售岗已工作多年,他表示:“其实在翟天临事件出来之前我们都不知道知网有 60% 的毛利率,当时我们也挺吃惊的,但我个人觉得存在即合理,每个公司的运营成本都有所不同,我公司的利润比例没有这么高。”

  王老师表示,仅仅从高校端的采购额来看,同样的包库内容,知网几乎要比维普和万方高一倍。“经费不是很充裕的高校不会全部买下三家数据库的,从性价比上说没有可比性,因为虽然三家数据库会存在 50% 的重复率但各有各的独家资源。”

  目前,国内主要的学术类期刊数据库除了有知网、维普、万方外,还有龙源期刊网、超星、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等。据了解,数据库平台已发展了多种盈利途径。

  “广告一般占数据库厂商收入很小的一部分,盈利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数据库购买使用权和查重系统收入。”王仲向记者表示。以知网为例,记者在知网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官网上看到,官方定价为 35 元/篇(期刊)、188 元/篇(专、本科)、345 元/篇(硕博)。

  传统数据库或面临发展瓶颈

  以王老师所在高校图书馆为例,目前数据库(数字资源)购置费占到图书资源支出的六成以上,其中外文数据库的采购费用是中文数据库的两倍左右。王老师认为这是“非常健康的图书资源比例”。

  随着各大高校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文献管理向数字化转型趋势不容忽视,各大文献数据库都在暗自布局。“若按照市场化运行发展,如此涨价的趋势会依旧存在,因为是相互妥协的一个结果。”在王仲看来,不仅如此,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传统文献数据库厂商正在面临高校市场饱和的难题。

  在用户增量趋缓的情况下,文献数据库厂商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似乎不是化解“价格垄断”的口诛笔伐,而是思考如何应对庞大的存量市场。开发新的个性化资源库及提供可辅助高校图书馆功能化转型的产品成为了一些厂商的重中之重。

  “文献数据库厂商的转型思路同样需要紧跟国家政策,比如在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数据库平台也在考虑为图书馆已有的海量数据提供准确精细的处理,进一步加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分析研发投入。”王仲表示。

2、 TCL正在开发五款折叠屏设备,其中有一个可以弯曲成手环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来自三星、柔宇、小米、摩托罗拉等诸多厂商正在做折叠屏柔性手机的消息,现在有消息说 TCL 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根据 CNET 的报道,目前黑莓和阿尔卡特品牌的持有者 TCL 正在开发多达五种不同的折叠屏手机,其中还会有一款可以像手环一样弯曲缠到手腕上。不过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一个新创意了,早在 2016 年的时候联想就给我们展示过同样想法的原型机。

  不过目前对 TCL 这几款设备的细节依然知之甚少,包括具体的工作方式和特点等等,Cnet 的报道也只获得了一些渲染图和专利申请图。

知网毛利率高达60%背后:同行吃惊 高校叫苦【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61期】

  根据这些渲染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五款折叠屏设备中,除了最后一个能弯曲成手环的设备外,其他的几款主要的不同都集中在折叠方向上,其中两款比较像柔宇的产品,而另外两款则比较像摩托罗拉。目前这五款折叠设备都正在开发之中,但是我们很可能不会看到五款设备在未来都能亮相,实际上如果最后能够量产一到两款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另外有消息人士向 The Verge 表示,在今年 MWC 上 TCL 还会披露更多的消息。

3、 一半产品5年内损坏 《消费者报告》不再推荐戴森手持吸尘器

美国《消费者报告》已将戴森手持真空吸尘器从推荐产品名单中移除。此前的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戴森手持吸尘器会在 5 年内损坏。

  《消费者报告》下调了对戴森此类产品的评价。此前,这些产品在一项可靠性测试中只得到了 10 分中的 2 分。

  2016 年,《消费者报告》曾将戴森手持吸尘器称作“我们测试过最好的吸尘器”,但目前这款产品已经不再排名榜首。

  《消费者报告》列出的戴森手持吸尘器价格为 230 至 540 英镑。用户报告这些吸尘器最常见的问题是电池耗电快。

  超过1/10 的消费者表示,吸尘器在 3 年内就无法工作。测试人员表示,这要高于平均水平。

  一名感到不满的用户表示,吸尘器的性能“下降迅速”。另一名用户则表示,情况令人“非常沮丧”。

  戴森对此回应称,该公司的测试和调查与《消费者报告》所做的可靠性预测有所不同。

  目前戴森的部分立式真空吸尘器仍在《消费者报告》的推荐名单上。

4、 美国引力波探测器将重大升级 每天都能看见引力波事件

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接收到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英国研究与创新机构和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共 3500 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将对其两个探测器进行重大升级。

  LIGO 曾于 2015 年首次在人类历史上聆听到时空的涟漪——引力波。升级后的 LIGO 将被命名为 Advanced LIGO Plus ,简称 ALIGO+,预计将于 2024 年开始运行。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人弗朗斯·科多瓦表示,这次升级将保证 LIGO 未来 10 年在引力波科学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每天都将“听”到引力波

  2015 年以来,LIGO 共成功探测到 11 次引力波事件,10 次源于黑洞并和,1 次源于中子星并和。而升级后的 ALIGO+,探测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可探测的宇宙空间将比现在提升 7 倍。

  LIGO 负责人、加州理工大学教授大卫·赖茨表示,有了 ALIGO+,将来每天都能探测到黑洞并和产生的引力波。而探测由中子星并和产生的引力波,虽然目前仅有 1 次,但未来会愈发频繁。

  这主要是因为,升级后的 ALIGO+ 将应用量子压缩光和新的镜面涂层技术。

  “目前 LIGO 的设计灵敏度由量子噪声主导,而量子压缩光正是用来降低量子噪声的。”LIGO 科学合作组织成员、任教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缪海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缪海兴介绍,量子压缩光可理解为对量子涨落的“重新分配”。ALIGO+ 将应用与频率相关的量子压缩光,即同时降低低频的量子辐射压力噪声和高频的量子散粒噪声,目标是将 ALIGO+ 的振幅灵敏度提高到目前的 2 倍。

  至于新的镜面涂层技术,缪海兴透露,镀膜的材料不会改变,而是会通过新的处理技术,使镜面镀膜的热噪声大大降低。

  “这就相当于 ALIGO+ 使用了更好的‘抗噪’耳机,我们就能听到更清晰的‘音乐细节’以及更微弱的‘神秘歌声’。” LIGO 科学合作组织成员、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范锡龙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或将挑战恒星和星族演化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LIGO 探测到引力波的次数肯定会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探测器的灵敏度来实现这一目标,而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观测和等待。” LIGO 科学合作组织成员、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王毅雄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王毅雄介绍,ALIGO+ 对双中子星并和的探测距离将达到 300 百万秒差距(Mpc),而对双黑洞并和的探测距离超过宇宙半径的一半。

  “这意味着,对于同一类引力波源而言,例如双中子星并和产生的引力波,ALIGO+ 可探测到更遥远、数量更多的信号。” 范锡龙说。

  范锡龙告诉记者,更多的同类信号可以让科学家从统计学角度理解这些系统,如双中子星的质量分布、自旋分布等,就像给宇宙中的相关天体做“人口普查”。而借助统计学信息,结合恒星和星族演化理论,就能推测双中子星的演化过程等问题。

  与此同时,更遥远的引力波信号,会有更大几率遇到宇宙中其他天体,从而发生强引力透镜化引力波现象。通过研究这种现象,引力波速度、哈勃常数、星系暗物质分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将有可能获得重要进展。

  “我个人最期待的是,ALIGO+ 能观测到更多更遥远距离的大质量双黑洞,那么关于双星比例、初始质量函数等一系列恒星和星族演化理论中的初始设定可能会受到挑战。” 范锡龙说。

  按照 ALIGO+ 项目负责人迈克尔·朱克的说法,ALIGO+ 将在 1 周以内实现过去 3 年的探测数量。在范锡龙看来,随着引力波探测器的不断升级,引力波信号也需要更加详细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来挖掘。

  “未来大量引力波信号的快速处理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范锡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除了使用更快的计算机、提高传统算法运算速度等手段,机器学习技术也开始在引力波数据处理领域大展拳脚。

【今日学习必备】

【Linux面试真题】- 用ftp进行文件传输时,有哪两种模式?

A 、 Word和binary

B 、 txt和Word Document

C 、ASCII和binary

D 、ASCII和Rich Text Format

正确选项:C

【Python面试真题】- 描述下scrapy框架运行的机制?

从start_urls里获取第一批url并发送请求,请求由引擎交给调度器入请求队列,获取完毕后,调度器将请求队列里的请求交给下载器去获取请求对应的响应资源,并将响应交给自己编写的解析方法做提取处理:1. 如果提取出需要的数据,则交给管道文件处理;2. 如果提取出url,则继续执行之前的步骤(发送url请求,并由引擎将请求交给调度器入队列…),直到请求队列里没有请求,程序结束。

>【就业喜讯】

【学员喜讯-773期】- 学完马哥的课程实力大增,薪资税前16K/月,大大超出预期目标!

知网毛利率高达60%背后:同行吃惊 高校叫苦【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61期】

【近期开班】

Linux面授班:2019年3月4日(北京)
Linux网络班:2019年3月16日(网络)
Python面授班:2019年3月18日(北京)
Python网络班:2019年3月30日(网络)



相关新闻

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好评如潮的Linux云计算运维、SRE、Devops、网络安全、云原生、Go、Python开发专业人才培训机构!